价值的终点与起点的交汇:巴菲特告别比亚迪,17载传奇落幕
2024年9月21日,一个在金融界激起涟漪的日子。长期持有比亚迪股票的股神沃伦·巴菲特,通过其旗下的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,以一股不剩的方式,彻底退出了对比亚迪的投资。回溯至2008年9月26日,那笔耗资18亿港元的入股,开启了一段长达17载的投资旅程,最终为巴菲特带来了超过700亿港元的巨额回报,收益率高达39倍。
面对这位投资巨擘的“告别”,比亚迪官方的回应显得波澜不惊,仅以“有买就有卖,这是很正常的事”十二个字概括。这句看似平淡的表述,却在时间的洪流中显得格外耐人寻味。
历史的印记:从电池制造商到新能源巨头
17年前,当巴菲特慧眼识珠,以18亿港元为比亚迪注入资本时,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尚集中于电池制造,新能源汽车的未来,对于大众而言,甚至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。然而,时光荏苒,世事变迁,比亚迪凭借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不懈的创新精神,已然崛起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军者,销量冠军的桂冠闪耀其顶。而此刻,这位曾经的坚定拥趸,却选择了功成身退,这一戏剧性的时机巧合,怎能不引人遐想?
展开剩余75%穿越周期的投资逻辑:长期主义者的“不那么长期”
更令人玩味的是,巴菲特此次清仓的节点。就在今年上半年,比亚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销量高达214.6万辆,营收3712.8亿,净利润155.1亿,销量同比增长率高达33%,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。正是在这样一个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,持有17载的“老股东”却选择了彻底离场。
这与巴菲特素来秉持的“长期主义”投资理念似乎存在微妙的悖离。他曾长期持有可口可乐长达36年,美国运通60年,富国银行34年。相较之下,17年的投资比亚迪,虽不算短,但在“股神”的投资版图里,却略显“短暂”。
此次巴菲特的离场,也显得尤为“坚决”。自2022年8月起,他便开始逐步减持,耗时整整两年,分批次地将手中股份悉数清空。从最高位的277港元,到最低位的169港元,平均每股的盈利依然相当可观,超过200港元。
“更好的配置”:转向美国的“新宠”
究竟是什么让巴菲特做出了这个决定?在去年的一个采访中,他曾意味深长地表示:“我们会找到这些资金更好的配置用途。”言下之意,比亚迪虽然优秀,但市场中存在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标的。
而“更好的选择”似乎已经悄然显现。伯克希尔·哈撒韦最新持仓名单中,清一色均为美国本土企业,如苹果、美国银行、美国运通、可口可乐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清仓比亚迪的同时,巴菲特却在疯狂增持西方石油公司,截至今年6月,其持股比例已高达28.8%。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领头羊,一边是传统能源巨头,这种“一进一出”的操作,确实充满了故事性。
芒格的“传承”与市场的“红海”
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的回应,则为这场“告别”增添了一抹复杂的情感色彩。他首先感谢了查理·芒格和巴菲特对比亚迪的认可,以及17年来的投资、帮助和陪伴,并为“所有的长期主义点赞”。这一细节的处理,颇有深意。
事实上,当年力主投资比亚迪的并非巴菲特,而是他已故的合伙人查理·芒格。芒格看重的是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和创始人王传福的管理能力,而巴菲特则更侧重于投资回报。如今,芒格已逝,巴菲特也已离场,这段长达17年的“陪伴”就此画上句点。
从投资逻辑上看,巴菲特的决策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成功。8港元买入,200多港元卖出,39倍的收益率,堪称完美的退场。更重要的是,如今的比亚迪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初创的电池厂,其市值已突破7000亿港元,市盈率接近30倍,估值早已不菲。
此外,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昔日的“蓝海”变幻为“红海”。特斯拉价格战,理想汽车亏损,小鹏汽车挣扎,蔚来汽车“烧钱”不止,即便是比亚迪自身的净利润率也仅为4.2%,远低于传统车企的平均水平。这个行业的竞争,已从“谁能造出电动车”的技术比拼,演变为“谁能活下来”的生存挑战。巴菲特作为经验丰富的投资者,对此自然洞若观火。
市场反应与未来展望
消息公布后,比亚迪A股下跌1.01%,港股下跌2.56%,跌幅相对温和,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对此早有预期。自2022年开始的减持潮,已使得部分投资者提前离场。
比亚迪那句“有买就有卖”的官方回应,虽云淡风轻,却道出了资本市场的客观规律。天下无不散之筵席,17年前,巴菲特以18亿港元投下的一票,是对比亚迪潜力的信任;17年后,他带着700多亿港元离场,也为这段辉煌的投资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对于巴菲特而言,这是一笔完美的投资。对于比亚迪而言,这是一段难忘的共生岁月。至于未来,巴菲特已不再为之烦忧,他的目光或许已经转向了下一桶石油的价值。而对于比亚迪来说,告别了曾经的“股神”,也意味着在新的征程中,将更加独立地迎接市场的检验。
发布于:广东省红腾网-炒股杠杆网站-股票加杠杆网站-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