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54岁于和伟再破“新高”!官媒犀利点评背后,竟给张译敲响警钟?
当荧幕上那个眼神深邃、气场沉稳的“陈独秀”缓缓走来,无数观众仿佛被拉回了百年前的风云激荡。这不是历史课本里的符号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、有情有义的革命者。于和伟用一部《觉醒年代》,将表演推向了新的巅峰,也让54岁的他,再度站在了国产剧演员的顶端。
从《三国》中的刘备,到《悬崖之上》的周乙,再到《巡回检察组》里的冯森,于和伟从未停止对角色的深耕。他不靠流量炒作,也不追逐综艺曝光,而是用一部部扎实的作品,一次次精准的演绎,悄然构筑起属于自己的“演技帝国”。这一次,他饰演的陈独秀,不仅还原了历史人物的风骨,更赋予其人性的温度与思想的锋芒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央视新闻在报道《觉醒年代》现象时,罕见地用了“教科书级的表演”来形容于和伟的演出。官媒向来用词严谨,如此高规格的评价实属少见。报道中提到:“演员以极具张力的面部表情和富有层次的台词处理,让历史人物‘活’了过来,这不仅是艺术的胜利,更是主流价值的生动传递。”字字如刀,直指当下影视圈浮躁之风,也无形中为“什么是好演员”立下了标杆。
而这一番点评,看似只聚焦于和伟,实则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整个实力派演员群体的处境。尤其让人不禁联想到同为“剧抛脸”、同样以沉稳内敛著称的张译。两人年龄相仿,演技俱佳,都曾凭借过硬实力斩获大奖,但近年来的发展路径却略有不同。张译在电影领域频频发力,主旋律大片中屡见身影,而于和伟则在剧集市场持续深耕,不断刷新观众对“正剧”的认知。
于和伟的成功,恰恰提醒了我们:好演员的影响力,未必需要依赖大银幕的光环。一部优质的电视剧,只要角色立得住、表演有深度,同样能引发全民热议,甚至成为文化现象。反观部分电影演员,尽管作品不断,却难逃“模式化”“脸谱化”的批评。张译固然优秀,但近年来部分角色是否也陷入了“苦大仇深”的固定套路?这是观众的疑问,也是行业需要反思的问题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于和伟的“破圈”,并非偶然。他从不急于求成,而是甘于在配角中磨砺,在细节中雕琢。他曾说:“演员的使命,是让角色说话,而不是让自己出名。”这种沉静如水的创作态度,在当下尤为珍贵。当流量明星忙着带货、上综艺时,于和伟却在片场一遍遍打磨台词,只为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瞬间。
真正的演员,不是被市场挑选,而是用作品定义市场。于和伟用54岁的人生阅历,诠释了什么叫“厚积薄发”。他的每一次出场,都像是一次无声的宣言:演技,永远是演员最硬的底气。
而官媒的那句犀利点评,不仅是对一个人的肯定,更是对一种创作态度的呼唤。它提醒着所有演员,尤其是像张译这样肩负主旋律重任的实力派:观众要的不是“正确”的表演,而是“动人”的真实。唯有沉下心来,远离喧嚣,才能让角色真正走进人心。
或许,下一个“破高”的,会是张译,也可能是别人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属于踏实演戏的人的时代,正在悄然回归。
红腾网-炒股杠杆网站-股票加杠杆网站-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