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是城市乡村的印记,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来到,73岁的扬州江都居民王惠芬给媒体来电,江都大桥镇业成组,是以她抗战时期牺牲的大大(扬州方言,指伯伯)王业成的名字命名的,而今已经鲜有人知。7月28日,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王业成烈士的故事。
王业成烈士
“日本鬼子烧掉我家大瓦房,不能动摇我抗日的决心”
王业成,1912年出生于江都县花荡瓦房庄(现业成组),原为小学教员,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新四军战士、文书、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财粮科长等职,1941年2月在“反扫荡”与日军作战中,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,年仅29岁。
记者了解到,1941年春,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王业成任财粮科长。同年2月中下旬,驻唐子镇的兴化县政府机关、新四军一师二旅七团团部突遭日军袭击。王业成和政府机关人员从唐子镇转移到陈家舍(现东台市廉贻镇)。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,大家退至三面是河的“和尚圩”一条船上。为阻击敌人,掩护战友,王业成中弾牺牲。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,还有兴化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朱廉贻等人。
展开剩余65%花荡瓦房庄(现业成组),为什么叫“瓦房庄”呢?记者采访了解到,当地富裕人家集中,瓦房众多,因此得名。王业成、王秉华(曾任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)是亲戚关系,都是从“瓦房庄”走出来的“抗日英雄”。王秉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早期在兴化县担任县委委员、常委、书记等职。1942年2月起,先后出任邗东县县长、高邮县县长,后因日军扫荡离开高邮,转任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。抗战期间,王秉华和妻子严洛平(时任江都抗日民主政府曹王区区长)在敌后坚持斗争,日军烧毁其家产时仍坚定革命信念。晚年时,王老夫妇曾与探望他的瓦房庄老亲说:“日本鬼子就算烧掉了我家大瓦房,也不能动摇我和乡亲们抗日的决心。”
“我是听大大的故事长大的,他的名字是我们村组的名字,这个让我们小辈特别自豪。”王惠芬说,老一辈和岁数大一些的家乡人,对业成组名字的来历多很熟悉,但是现在年轻一些的人,其实也已经步入老年的人,可能已经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了,也不奇怪,毕竟已过去70多年,“所以,我想将地名的由来讲一讲,让更多人了解背后的故事,这个不仅仅是要讲我的大大,而是要讲我们都不能忘记的历史。”
烈士后人王惠芬(左)和孙燕
“大大牺牲后安葬在哪鲜有人知,家乡用地名‘记住’了他”
当地党史专家告诉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,抗日战争期间,侵华日军从1938年开始入侵兴化,1940年、1941年两度占据兴化城。1941年,被任命为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科科长的王业成,参与兴化抗战工作,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宣传抗日。王业成和战友们发动群众、组织武装、打击敌伪,为创建兴化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很大贡献。1941年,驻在唐子镇附近的中共兴化县委、县政府和新四军驻地,屡遭日伪军的袭击,在一次反袭击作战中,王业成英勇牺牲。
王惠芬说,当时,大大和战友们在船上开会,日伪军将他们围困,敌众我寡,他们一面阻击,一面撤退,最后大大所在的船只被日伪军的炮弹击中,一船人都牺牲了。大大牺牲后,安葬在哪里鲜有人知。但家乡没有忘却他,用地名“记住”了他。
江都区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戴启程表示,不仅花荡村业成组,江都还有很多地名都源自烈士英名,比如以英烈谈锦西名字命名的丁伙镇锦西村,以史昌勋名字命名的大桥镇昌勋村,以新四军烈士邓华名字命名的丁沟镇邓华村,以新四军烈士韩银名字命名的丁沟镇韩银村,以新四军烈士高扬名字命名的吴桥镇高扬村,“这些英烈的名字,将永远镌刻在家乡大地上。”通讯员 徐乐飞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
发布于:江苏省红腾网-炒股杠杆网站-股票加杠杆网站-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